首页 > 民族习俗 > 正文

汉族习俗

作者:时间:2015-03-16点击数:

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

在汉族社会中,宗族观念根深蒂固,直到1949年前,同姓同宗在汉人观念中,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。据清代有名学者钱大昕考证:夏、商、周三代,“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”,“盖三代以前,姓与氏分,汉魏以后,姓与氏合。”(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卷12)实际上汉魏以来,汉族数以千计的诸多姓氏中,有些发源于远古氏族,有些发源于先秦封国,或祖先的居地、官职与名字,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融入而增加的姓氏。即使同姓,也有因赐姓或其他少数民族融入而采用汉姓等情况,并不意味着血统上系同一来源。在宗法制度下,汉族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。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。祭祀祖宗,不断血食烟火,被认为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,无后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。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着汉族古代的人口观,有所谓“多子多福”的说法。

汉族古代的国家观念,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,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,实际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。皇帝被奉为“天子”、“君父”,人民被视为“子民”。在这种制度下的道德规范,认为“孝”是“忠”的基础,“忠”是对“孝”的最高要求。同时,一切人伦学说,都建立在“天命观”的哲学基础上,维护皇权统治及富贵尊卑一切秩序,都是天命的体现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(公元前179~前104)根据“天人相与”的神学观点,发挥孔、孟儒家学说,总结出体现于人伦的“三纲”、“五常”,成为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重要基础。

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,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。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。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,如佛教、祆教、摩尼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等,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。无论是何种外来的宗教,其教义与汉族固有的天命观与祖宗崇拜不相矛盾,或改造其某些教义与汉族固有宗教观念相适应,才有可能得到流传。道教虽然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,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,尤其是汉族的历史上,除少数皇帝特别崇信某种宗教因而使之获得某些政治特权之外,从没有出现过“国教”。

至宋代,儒学发展为理学,是一种吸收了佛教哲理的人伦思想学说,以“存天理灭人欲”为中心命题。于是封建的神权、政权、族权、夫权“四大绳索”更加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尤其是压迫和禁锢妇女的工具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经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,广大汉族人民学习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历史唯物主义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,思想上获得解放,各种旧的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才逐渐在人民中消除,宗教观念才逐渐淡薄或消失。

风俗习惯与节日

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(见一夫一妻制家庭),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废除封建家长制,妇女地位提高,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。以注重礼仪,尊长爱幼为美德。丧葬过去通行土葬,现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,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也逐渐推行火葬。饮食以米、面为主,常吃蔬菜,喜食肉、鱼、蛋类,注重烹调技术。住房大中城市多为楼房,也有砖瓦平房;农村北方地区多为砖瓦平房或土木结构的平房,多为一户或二、三户一院。衣着历代变化较大,到20世纪40年代末,男女多为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,夏季多穿浅色衣服,冬季多穿黑、蓝色衣服。

主要节日为春节,最为隆重,还有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。

摘自:http://www.seac.gov.cn/col/col579/index.html

上一条:苗族习俗

版权所有©2008-2014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理工楼516室(100081)

电话:010-68932421-8016 传真:010-68930880